第一百一十四课(2 / 4)

原的先进技术和生活习惯方式等带去了那边。后来,契丹更是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原本就属于中原的东西,而且也开始盖房子,筑城池等等。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已经成为横跨华夏北部从东到西的一个大政权了——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后来的契丹族一直认为自己是继承的唐朝的衣钵,所以一些礼仪上都是仿照唐朝的时候来的。"

"不就是盖房子和种地吗,我们也会呀!"天幕前,有男孩蹲在门外,跟同伴咬耳朵。

“那哪一样!”他的同伴摇摇手指头,拿了根烧火棍在地上划拉地图给他看, “喏,契丹人,说的是在北方生存的少数民族,北方那边的话,那应该是什么 游牧民族’吧?游牧的那些人啊,你没听仙童姐姐说么,他们都是随着季节赶水草放牧过活的,平时房子也是很快会搬的那种吧!但你看啊,他们这都会种地了,还会盖城了!你说还能一样吗?"

那都快成汉人的生活方式了,当然是极大的不一样了。

汉化程度很深,除了一些风俗习惯、生活习性,以及外貌等天生的差异外,估计跟汉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李晓诗: “公元916年,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自称皇帝。"

"建国后,耶律阿保机在上京临潢府修建了各种建筑、制定了法律,又确立了官员制度、发展生产,创造文字等等,契丹的国力在不断增强——关于‘契丹’和‘辽’,这都是契丹人的国号,他们一开始是契丹后来改成辽后来又改回来,反正这都是正确的,但这个民族是叫做契丹族的。"

把地图换下来,李晓诗拿起课本展示插图: “这个是契丹的文字,大家看是不是很眼熟?每一笔每一划都很眼熟,横撇竖捺全是汉字的比划,但整个字的话……这一页下来,我一个也不认识、因为契丹人是仿照汉字的比划,制定了专门属于自己的文字。这一点上一会儿要讲到的西夏人也是,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而且辽国也有不少的汉人生活,所以他们对于汉人也是有着一定程度的接纳的,连他们的朝廷上都有不少的汉人官员。当时皇帝还特别设立了一个制度,由契丹人官员按照契丹人的规矩治理北边的草原地区,由汉人担任的官员则按照汉人的中原规矩治理南边的中原地区,这种在唐贞观时期就出现过的对他民族的‘一个国家两个制度’管理制的出现、让辽国内部的一些矛盾得以化解,汉人和契丹人相处得更加和谐。”

其实这种更像政治课上学到过的关于现代的政策,但李晓诗觉得拿这个去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代换一下或许更有助于记忆,对于古人来说就未必了,还不如拿唐太宗时候来说呢。

唐太宗对其他民族的“管理”可谓是范本。

简单介绍了一下契丹族的情况,李晓诗看了下预先准备好的教案,终于切入到了这次的重头戏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就已经发展得很壮大了,要不然也不会有石敬瑭为了寻求契丹的帮助而主动献出燕云十六州的事情了。"

“辽太宗时期,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收入囊中,从此辽和中原王朝的冲突越来越严重。这个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不是没想过要收回来,但他当时的情况实在收不回来,内忧外患太多了,在解决完内忧、又把南方统一后,他的目标也是先把北汉拿下,所以在他晚期,对于辽采取的是和平相处的状态,两方甚至有互通使节、关系友好。”

“但我们上次直播中也说过,宋辽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宋太宗率先撕毁和平条约,要进攻辽国,而且一开始取得的战果还不错,只不过结局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宋太宗尝过了失败的果实、回家之后,就会放弃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么?"

赵光义在心里撇嘴。

怎么可能。

他可是要建功立业的,他要立下的功业那势必要比他哥更大,所以失败一次算什么,他又没死,大宋又没灭,继续打呗!

他不御驾亲征就是了。

镇守国都,还能再出什么“高粱河车神”的事吗?不可能的。

赵匡胤发现,有了李晓诗上次的“解说”,他现在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这个弟弟在想什么了。——现在谁不知道你又打了、还打得大败?!

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是好的,想一统的心也是好

的,但你不会打还瞎窜瞎热乎、临阵弃军,还

在这儿得意什么呢?!

他伸手抓本书朝赵光义掷过去,秉承着不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的初衷,赵匡胤捺下了火气。李晓诗应该是要说到这个战争了,先听、先听...

课本上关于宋太宗征辽,只有寥寥一句话“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策略”,但李晓诗是去做过功课的,她当然知道,这短短一句话下盖着的是多少人的命,这可谓是整个宋初几乎无往不利精英军队的缄默坟冢,是千古悲歌杨家

最新小说: 上古绝尘 九层天之赤月的朝阳 大米饭拯救异世界 青凕戮之暗渊 傻子才选,我全都要 凡仙逆续 九天妖祖 附身异界猫娘刺客的绝世杀手 当普通人成为万人迷 大道仙缘之龙行天下